当前位置:首页>论坛工作组>河南沈丘工作组

河南沈丘工作组

平衡发展、环境与健康:河南省沈丘县研究简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正如我国其他许多农村地区一样,追求工业化是当地的发展策略,小型工厂和作坊被大量兴建,向河流及其支流排污。小型造纸和皮革等企业带来了尤其严重的健康风险,中国疾控中心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当地水质的改变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变化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自90年代中期起,淮河沿岸的省份就已经开始逐步治理污染,关闭小型工厂。但是由于当地在发展思路上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这些间断性的关停整顿效果有限。自2000年以来,当地政府采取了更为综合的手段控制污染,将企业迁入工业园区集中管理,改进排污设施,引进低污染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中国工业化较早的地区,这种从低资本、高污染行业向外转移的情况很普遍。

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淮河主要干流和部分支流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其他一些支流和地下水仍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持续带来健康威胁。同时,由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引入新产业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解决高投入农业的污染和生活垃圾等。

本项目试图理解在淮河流域,土地利用和生计变化的作用下,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项目建立在疾控中心研究的基础上,该研究提供了当地14个县从1982年到2009年以来环境质量和健康方面完整的纵向数据。以此为背景,项目组织了一支来自4家不同机构的跨学科团队,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开展深度调研。沈丘县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严重的污染和消化道肿瘤的激增。本项目的跨学科团队由来自医学地理、经济地理、土地利用和发展、公共政策和社会学等专业的学者组成。


项目团队成员:

王五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贺珍怡,社会科学研究协会中国环境健康项目

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

刘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冉圣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李海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叶必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阿江,河海大学社会学系

 

项目顾问:

杨功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世秋,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郑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杨林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项目合作方:

沈丘县政府